第六十七章 最后的守墓人(4)【打卡章节】(3/6)
有与冬天对应的反讽叙述程式
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神话原型具有重大理论研究价值,春夏秋冬叙事原型的理论自弗莱提出之后,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特征,成为解释文艺作品的一个经典而开阔的视角。
本文从新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绿皮书》入手,通过情节中的冒险成分、中心人物和典型形象找出其中隐含的夏叙事原型,并且通过这部2018年电影里的夏叙事原型与古旧叙事原型的对比,找出夏叙事原型的现代文艺表征。
3
与春天对应的喜剧叙述程式;
与夏天对应的传奇叙述程式;
与秋天对应的非剧叙述程式;
与冬天对应的反讽叙述程式
四、原型学理论的起源及基本思想是什么?
原型理论的鼻祖应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学著作《金枝》。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原型理论的奠基之作。
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并且根据其间的类似点,研究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指出远古神话是仪式活动的产物,是伴随或后于这种活动的描述。
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
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据此,弗雷泽提出了一个意义极其重大的人类思想发展公式:巫术—宗教—科学。
在这种历时程序之中,许许多多神秘的仪式和奇异的神话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原型在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