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王恭厂(下)(2/4)
于钻研火器的时候,却是有些意外的发现,大明的工匠们或许技艺还停留在百余年前的水平,始终未有进步,但还不至于所营造出来的火器达到令军中士卒避之不及的程度。
真正的问题,来自于火炮的\"源头\",原因与市井中近些年脍炙人口的那句调侃:\"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大致相同。
在各级官员的层层剥削下,真正被用于研制火炮的银两少之又少,而工匠们制造的火炮数量又有明确数额。
故此,为了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这些毫无积极性可言的工匠们便选择了粗制滥造,不断削减成本,导致军中火器的质量越来越低。
据毕懋康所了解,驻扎在陕西等地的边军们,宁肯使用几十年前生产的\"老古董\",也不肯使用朝廷近些年\"研制\"的火炮。
但火器火炮终究不似可以随身携带的兵刃甲胄,光是平日里的\"保养\"便需要额外花费一笔银两,兼之受限于下雨阴天等恶劣天气,火器火炮使用的条件颇为苛刻。
因此,如今大明军中火器火铳的普及率甚至还不如国朝初年。
对于眼前毕懋康直言不讳的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朱由校的眼中非但没有半点不满,反倒是充满了欣慰。
这才是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能臣干吏\"。
\"爱卿真知灼见。\"迎着毕懋康及徐光启等人略有些不安的注视,朱由校心事重重的感慨道。
这王恭厂虽然摆脱了\"军器局\",由工部直接统率,但仍与兵部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那些毫无底线的官员们,都能够做出\"以次充好\",将历年淘汰的甲胄兵刃充入库房的荒唐事,克扣研制火炮的银两并不让人意外。
\"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呐?\"过了片刻,年轻天子像是想起什么似得,朝着身旁脸色铁青的司礼监掌印低声询问道。
早在王恭厂营建之初,朝廷为了便于管理,便专门为其在北京内选址,并派工部主事看管。
此后,考虑到王恭厂的重要性,内廷又专门在王恭厂增设\"总管太监\",与工部主事分庭抗礼。
\"回禀陛下,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一职,已是虚设多年了\"提及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