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诚信是人生的基石一旦失去再高的成绩也毫无意义(1/10)
道德之光
在古老而宁静的青石镇上,有一座古朴的学堂,名叫“明德堂”。学堂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是镇上孩子们求知的圣地。明德堂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道德育人,它的创办人李老夫子,一生秉持“德为先,才为辅”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学子。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那时的青石镇正经历着时代的变迁,新思想与旧观念交织碰撞。李老夫子年事已高,学堂的日常事务便交由他的得意门生赵文远打理。赵文远不仅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师生们的尊敬。
赵文远接管学堂后,继续秉承李老夫子的教育理念,不仅教授学生们四书五经,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他常常在课后,带着学生们一起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教导他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明德堂的学子们个个品行端正,学识扎实,成为了镇上的楷模。
然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道德的光芒并非总能照亮每一个角落。青石镇上,有一位名叫钱万财的富商,他腰缠万贯,却为人吝啬,欺压百姓,名声极坏。钱万财膝下有一独子,名叫钱小宝,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格。钱小宝虽也曾在明德堂读过几年书,但并未学到半点仁德之心,反而仗着家里的权势,在镇上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一日,钱小宝在镇上闲逛时,看到了一位卖菜的阿婆,她的菜篮子里只剩下几棵焉焉的白菜。钱小宝心生恶趣,便故意将阿婆的菜篮踢翻,白菜散落一地。阿婆年迈体弱,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惊吓,顿时瘫坐在地上,泪流满面。这一幕恰好被放学回家的赵文远和他的学生们看到。
赵文远怒不可遏,他上前扶起阿婆,安抚她的情绪,并让几个学生帮忙捡起散落的白菜。钱小宝见状,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挑衅道:“赵先生,你不过是个穷教书匠,凭什么管我?我爹是钱万财,你惹得起吗?”
赵文远闻言,神色更加严厉。他盯着钱小宝,一字一顿地说:“钱小宝,你记住,无论你家世如何显赫,若是没有道德之心,终将沦为社会的蛀虫。我赵文远虽贫,但贫而有志,贫而有德,比你这种富而无德之人,要高尚千百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