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1/10)
1 《一只猫咪》创作年代为1800年,当时雪莱仅八岁。据一些传记家说,诗人很早就反对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继承法和长子继承法,他曾带着忿怒的心情注意到自己的父亲如何焦急地等待着他祖父的逝世,好继承遗产和在议会中的干俸。这首诗也反映了雪莱的这种心情。(3页)
2 爱林(er):爱尔兰的古称。(6页)
3 巴利阿人(pariah):印度最低层、最受压迫和鄙视的人。(8页)
4 原诗录自雪莱早年致黑奇纳女士(iss hitchner)的信。雪莱在回信中与黑奇纳讨论生死问题。诗的原题是:《致为了这种信念而死的玛丽》。(12页)
5 原诗无题,现在这个标题是1870年版《雪莱诗集》的编者罗色蒂所加。(14页)
6 法佛尼阿(favoni):希腊神话中西风之神。(14页)
7 罗伯特·安麦特(robert et,1778——1803):爱尔兰革命家,1803年领导起义失败,遭英政府杀害。(15页)
8 爱林,见注2;逝者,指起义失败后死难的爱尔兰革命志士。(15页)
9 此诗牛津版《雪莱诗全集》编者赫钦生归入雪莱1814——1815年的早期诗作中。原诗没有标明创作年月。雪莱夫人猜测此诗作于1817年。据道登《雪莱传》说,此诗可能作于1814年6月,是献给雪莱夫人玛丽·葛德文的。注家伍德贝里则认为此诗是写给雪莱前妻哈丽叶·韦斯布克的。(16页)
10 华兹渥斯(willia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早年拥护法国革命,后背叛革命。(21页)
11 波拿巴(bonaparte):即拿破仓。(22页)
12 雪莱认为只要有“精神美”的存在,死不但不可怕,而且充满着希望;否则死也就和现实生活一样黑暗。这首诗反映了雪莱的柏拉图式的唯心主义思想。(25页)
13 意谓只有在黑暗中才看得见微弱火焰的光芒。雪莱在这里以“微弱的火焰”比喻“人类思想”,“黑暗”(微弱火焰闪光的条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