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史思明:叛乱枭雄,崛起覆灭(3/10)
安禄山对史思明不仅予以重用,还将其视为亲信,委以重任。这种知遇之恩使得史思明对安禄山忠心耿耿,同时也为其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历史上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背后,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与未来的变数。
---
三、叛乱前期:从追随者到独立领袖
(一)安史之乱的初期布局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等人发动叛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起兵,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这场叛乱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准备充分,安禄山掌控着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军政大权,拥兵二十万,其中有大量胡人士兵,战斗力强。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得力助手,被任命为先锋将领,率军南下。
史思明在此阶段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领导力。他指挥叛军攻城略地,迅速占领了河北、河南等地的多个关键城市,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中心——长安与洛阳。在与唐军的多次交锋中,史思明凭借其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果敢的指挥风格,多次取得胜利,为安禄山建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叛军的进攻迫使唐玄宗仓促应战,朝廷内部由于长期的腐败与派系斗争而应对失措,使得叛军迅速扩张。史思明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实战经验,还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声望与影响力,为日后成为叛军的核心领袖打下了基础。
(二)反叛复起与实力扩张
在叛乱初期,史思明积极配合安禄山的战略,协助其建立政权,称帝“大燕”。然而,安禄山的军事扩张过于急躁,加之唐朝的反击逐渐增强,叛军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部将李猪儿刺杀,叛军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在此危急关头,史思明果断采取行动,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合作,击败了唐军的部分反击,并趁机稳固了叛军在北方的控制。然而,史思明并非满足于做安庆绪的副手,他在与后者的交往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野心。不久后,史思明与安庆绪之间的矛盾激化,史思明以“清君侧”的名义诛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建立独立的政权,与唐军及安庆绪余部展开对抗。
史思明称帝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