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刘长卿:寒汀孤雁,诗骨嶙峋(2/6)
时的诗坛却被一种追求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浮艳诗风所笼罩。
(三)隐居湖湘与自我砥砺
科举的失败并没有让刘长卿一蹶不振。他选择了隐居湖湘之地,在山水之间沉淀自己。“隐居江南,纵情山水,诗歌渐臻化境”,在隐居期间,他深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逐渐形成。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例如,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寒汀、孤雁、秋林等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出他内心的落寞。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这样的诗句,虽然后来创作于他被贬谪期间,但其中体现的孤高与寂寥,在他隐居湖湘时就已初见端倪。
三、仕途浮沉:仕而困,贬而隐
(一)初入仕途(736年左右)
经过多年的磨砺,30岁后的刘长卿终于得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他进入仕途的。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不久之后,他便外放为转运使判官,开始了辗转多地的任职生涯。
在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不畏权贵,敢于为百姓发声。然而,这种性格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仕途维艰”成为他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肃代之际的宦海风波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刘长卿身处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
762年,他与权相李辅国发生了冲突。李辅国擅权,专横跋扈,构建陷刘长卿“有怨望语”。所谓的“怨望语”,实际上是刘长卿对李辅国的专权行为不满的表达。刘长卿被贬南巴尉(今广东电白),这是他宦海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贬谪到岭南,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岭南贬谪经历:深入瘴疠之地,写下‘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暗喻忠而被谤之愤。”岭南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瘴疠之气弥漫。在这里,他远离家乡,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