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刘长卿:寒汀孤雁,诗骨嶙峋(4/6)
,菊花能醉去官人。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这首诗表达了他被贬后的孤独、贫困和对未来的迷茫。”
3 后期(江淮时期):故国之思与生命感叹
晚年的刘长卿在江淮地区,他的诗歌更多地体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叹。“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这首诗通过对贾谊的凭吊,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三)后世评价
1 《旧唐书》的评价
《旧唐书》对刘长卿有“性疏旷,多所轻忽,故人多疏之”的记载,但同时也承认他的诗名。这反映出刘长卿性格上的直率,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却无法被忽视。
2 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推崇
白居易、刘禹锡等中唐诗人对刘长卿的诗艺推崇备至。他们欣赏刘长卿诗歌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
3 近代学者观点
近代学者认为,贬谪经历反而成就了刘长卿的诗风,使他成为“乱世清音”的象征。“陈衍评价:‘长卿诗如寒泉漱玉,清音千古。’他的诗歌就像寒泉冲刷玉石,发出清澈悦耳的声音,历经千年而不朽。”
五、生平憾事与历史评价的悖论
(一)刚直性格的反噬
刘长卿的性格刚直,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人生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刚直的性格使他在面对权贵的不公时,敢于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刚直性格的反噬:性格刚介不改,屡因直言遭贬,未能如王维、韦应物般委婉避祸。”
在与李辅国、新贵等权贵的冲突中,他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无法像王维那样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中立,也没有韦应物那样的圆滑世故,因此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
(二)诗名与仕途的倒置
刘长卿的一生是诗名与仕途倒置的一生。他在仕途上一直未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多次被贬谪,最终潦倒于吴越间。然而,他的诗歌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