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元(5/24)
轼主张自我解放,游于物外。他对于艺术包括诗的见解,不以求形似为满足,而要“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推崇吴道子,更赞扬“摩诘得之于象外”。得于象外,便能够自由解放。沈氏所谓“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即是诗意不受题材拘束,能求得象外的真理,而妙悟也须如此。宋诗使人悟理,唐诗动人感情。我们读苏诗,获得许多智慧。“自言静中阅世俗,有似不饮观酒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凡此均似得道者言,其所谓道,即象外、物外、超旷之道,亦即庄子之道。而此道与诗相通,与书画艺术亦相通也。
苏轼观物之妙,求物之妙,于日常现实生活的小事物中,发挥其人生哲学,于诗中往往发出其对事物的妙悟,也就是深微的理解。苏诗亦多议论,并不干枯,而是高超旷达的。他用艺术家的态度,爱好人生,摆脱功名富贵的追求,引导读者爱好自然与艺术。
(4)善比喻。苏诗长于比喻,且立意新奇,不落前人窠臼。前述《题西林壁》以观庐山整体设喻,寓发新意。《和子由渑池怀旧》以“雪泥鸿爪”喻人生境遇,已成千古绝唱。苏轼有许多写西湖诗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十分通俗、亲切,千百年来成为吟西湖的定评之作,再如“春风如系马,未动意先骋。西湖忽破碎,鸟落鱼动镜”,“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有静看,有动观,山如马,湖如镜,晴云如絮帽,初日如铜锣,喻义贴切,栩栩如生。再看《百步洪》诗中“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些诗句,其中一连串的生动比喻也令人赞叹不已。
(5)诙谐。有人说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的人生观是达观主义的,他襟怀旷达,写起诗来“触处生春”,妙语诙谐。石苍舒喜欢写字,筑醉墨堂,日夕学书,草书颇有成就,请苏轼作诗论书法,苏轼送他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借项梁告诫项羽书不足学的故事幽默地开了头,诗结尾说“不须临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