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元(8/24)
,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一派。不过苏轼的豪放,在思想上是超旷的,类似陶渊明、李白;而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上是雄浑而壮伟,同时沉郁而悲愤。这是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所决定的。他有些像词中的杜甫。
当然,稼轩词也有清新的一面。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不但善于写回肠荡气、慷慨激昂的壮词,还能写情致缠绵、浓丽绵密的婉词。著名的《祝英台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深闺女子的相思之情写得细腻传神,温婉清丽,与稼轩大部分词词风迥异。沈谦在他的《填词杂说》里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其实正说明辛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更可喜的是,在十年退隐的日子里,辛弃疾和农民有了亲密的交往,了解了农民朴素的生活,情感和农民接近了,写了不少清新自然、富有情致的农家生活的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一幅农家生活画图。此外,像“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鹊桥仙》);“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浣溪沙》)反映了农村温厚的风俗,也分担了农民的欢愁。
辛弃疾善于从前人典籍中学习语言,融入自己词中。如《踏莎行》的: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是《诗经》的句子:“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又如《水调歌头》: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可餐英。是《离骚》的句子。《水龙吟》: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是《论语》的句子。《哨遍·秋水观》全是《庄子》的话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