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1/2)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1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2,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3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4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5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6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7,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8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释】
1须陀洹(huán):梵语音译,“洹”读作“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初、二、三、四果罗汉位,又叫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即小乘修行的四个阶段,四种境界。
2色、声、香、味、触、法:佛教所谓六尘,犹如尘土一样污染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3斯陀含:前人解释说:“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
4阿那含:前人解释说:“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渐修精进,念念不退菩提之心。”
5阿罗汉:前人解释说:“问第四果阿罗汉者,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实无有法者,谓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情无逆顺,境智俱亡。”
6我人众生寿: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7无诤三昧:无诤即物我两忘而不争竞不生烦恼。三昧又叫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指一种专注的静思修行境界。
8阿兰那:梵语,即无诤。乐阿兰那者,即得到了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