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何为品花大会?(3/4)
就是,你的才华不该被埋没,我会举荐你,你好好准备就是。”
在大夏要想做官,有四种途径是大家都知道的。
第一种是科举考试。
第二种是上战场立功。
第三种是有人举荐。
最后一种是立大功或是由陛下钦点。
谢震说的便是第三种。
第三种举荐制度一开始是为了给那些世家权贵子弟开后门而设立的。
随着后面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严格,最终演变成推荐一些没有考取到功名、但在其他方面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第三种举荐制也与第四种立功受官有一定的联系,比如立了大功也是可以被举荐的。
但这样的情况一般较少,因为许多立功的人功劳根本算不到他们身上去,没有关系谁会替你举荐呢。
所以一般举荐当官的都是靠有人欣赏或是有关系才能真的当上官。
例如你不擅长科考,但是在治水方面很有能力,便可以举荐你去做治水方面的官员。
擅长什么就派去什么岗位,有点像因材施教那个意思。
但是并非每一个被举荐的都能当上官,被举荐后会有一段时间的考察期,地方都察院会派人考察你的一言一行。
考察期通过以后便是考试,这种考试和科举不一样,是由三司的分别派出一位大人来对你进行考问,看你有哪方面的才华,便派你去做什么事。
就像现代的boss直聘,精确到某一方面的特长进行面试。
还有一些是大众不为人知,或者说知道也没办法去试的途径可以当上官。
例如捐官,说白了就是用钱买官,但是一般买不到太大的官,就是一些地方上小官而已。
再然后就是走后门,即便有明令禁止,但有权有势的人想要走后门依旧有的是办法。
他们会买通举荐制的考官,让自己看好的后辈直接上位。
有些位高权重的,甚至不需要这么麻烦,下面的人自然而然会看他们的眼色行事,因为得罪不起。
徐则安若是参加科举,那也要熬很多年才能出头,因为科举考试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并非随随便便就能考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