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被黑化惨了(5/6)
赫赫,并且与杨业之间不仅素无恩怨,而且还有着非常不错的配合。可他为什么会被黑成无恶不作的奸臣呢?
这就要说到与辽国的另一场战役了。
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兵分三路,收复燕云十六州。潘美和杨业以及曹彬等人分别领军。作为监军的王侁虽然没有潘美的官位高,但却代表着皇权,监管各军。
结果曹彬被辽军大败,潘美和杨业虽然已经收复了四州,但也不能孤军深入,只好撤军于朔州。
可是杨业和王侁在探讨如何将四州百姓撤走时,杨业的方案被王侁否定,并被污蔑成了懦弱之辈,另有他心。
杨业为了表示对大宋的忠心,决定亲自带兵袭击辽军,并让王侁和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下埋伏,待其将敌人引至这里便开始伏击。结果王侁等待多时都未见杨业,错判战情,撤军离开了陈家谷口。
杨业到达时不见兵卒,只能拼死奋战,最终被俘虏,绝食而亡。
当时潘美是反对王侁撤兵的,也曾进行过劝阻,只是碍于王侁代表着皇权,纵然官职高于王侁,但也得听其命令,只能随之撤退。
杨业作为宋太宗的爱将,得知其死讯后,宋太宗即悲痛又气愤。随即把王侁罢官流放,潘美降职三级。
在他被降级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虽然有过三次升迁,但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终年 67岁。这里便能看出潘美在此次事件中并不负有重要责任。
到了明代,民间却把杨家将的故事编写成了《杨家府演义》。
在这部小说中,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可谓是宋朝的顶梁柱。而故事中为了衬托出杨家将的忠义形象,便塑造了一位名叫潘仁美的奸臣。
此人用尽阴险的手段迫害杨家,简直可恨到了极点。作者可能是为了蹭流量,把奸臣潘仁美的名字设计得与潘美相似。
所以潘美就被民间定义成了潘仁美那样的形象。再加上小说演绎以及影视作品的传播比真实的历史更为广泛,所以大多数人会把潘美当成奸贼之中的标杆人物。
通过正史与小说对比,两潘之间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除了名字之外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杨家府演义》的作者通过杨业事件激发灵感而想象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