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被孙子坑惨的战神(3/5)
来会祸及全家。
李敬业从小热衷射箭,李积于是趁着打猎之际把他引入树林,然后准备顺着风势纵火将其烧死。李敬业几次尝试冲出都未能成功,最终把马杀死躲在了马尸之中。
火灭之后,他浑身是血地回到了府中。十几岁就有如此机智,这让李积非常惊讶。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朝廷曾多次出兵打击益州贼寇,但每次行动皆遭不利。后来,李敬业被任命为该州刺史。贼寇听说有新官上任,严阵以待。
然而多日下来,他们却没等到半个官兵。之后,他们终于听说官府有所行动,结果发现只有李敬业和两名官吏。
李敬业到达营宅门前推门而入,丝毫没把贼寇放在眼里。贼寇被他的气势所震慑,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居然在李敬业的一番言语之下就地解散。
李积听说自己孙子的能耐后,认为自己从军多年都不敢如此冒险,他觉得家族在将来一定会毁在李敬业手里。
683年,武则天废黜李旦,立李旦为皇帝,自己掌握了朝廷的所有大权。李敬业在这一年与骆宾王和魏思温等人因犯事被降职,众人因不满而汇聚在扬州,以恢复李唐正统的名义,阴谋叛乱。
684年,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打着讨伐武则天、匡扶大唐的旗号在扬州发展势力。仅半月时间,便聚集了10余万人。李敬业还找了一位酷似李贤(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曾被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的人物,号令天下。
与此同时,骆宾王写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已经传遍了各州各县。这篇檄文气势磅礴,词风犀利,与《滕王阁序》并列为唐文双壁。武则天虽然被骆宾王骂得体无完肤,但她读完檄文后却非常欣赏作者的文采,长叹骆宾王是宰相之才。
当时的扬州是唐朝之后的财税重镇,再加上李敬业谋反是唐朝初期规模最大的叛乱,所以武则天当然不会对此掉以轻心。
由于李敬业是打着匡扶大唐的旗号造反,武则天便故意安排有李唐宗室亲王身份的李孝逸带兵平叛,让天下人皆知李唐对他掌权的认可,从而让李敬业的叛乱丧失合法性。于是在684年十月初六,武则天任命大将军李孝逸率领30万大军平定叛乱。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把足智多谋的魏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