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刀磨得挺快(3/4)
计组织了这样一场刺杀,他也应该冤有头债有主,找当年退田案的主要推动人员。
蔡国熙,海瑞,以及高拱三人。
这三个人,可都在北京城中。
不过,虽然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但并未有一人仗义执言……
当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的徐阶徐阁老,已是人走茶凉……
权力,是会过期的……
不过,按照张居正的要求,徐阶其他的家人,并未受到株连,只抓了徐瑛一人。
不过,开年大戏,刺张案,并未霸占大明热榜多久。
在万历元年地第二个月。
考成法正式出炉。
在此之前,经过内阁,六部,都察院,六科,在御前“激烈”讨论数十次后,才稳步上马。
宫内地御政房率先成立。
朱翊钧朱批九人,进入御政房,管理考成总述。
其中六个人都是隆庆五年的新进翰林,还有两人考翰林没有考上,只能等着推官的进士。
主管御政房的七品御政学士,是此时补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司汝霖。
他是隆庆元年的举人,隆庆二年的进士。
入仕四年以来,就没有正式的岗位,没有关系,没有门路,但却一直在候补任上,参与了很多政务的推行,在朱翊钧考察一番后,决定将这个名留千古的机会,给了他。
御政房管理考成总述,六科控制六部,但内阁对于六科的控制就小了很多,如果内阁想要对官员的考核进行复审,需经过御政房,也就是皇帝陛下的首肯,方能辖制六科,而六部与内阁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张居正也慢慢的进入到了自己的内阁首辅的角色中来。
虽然,现在依然困难重重。
但他心中的大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
从考成法开始。
对于朝廷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
改变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 的拖拉现象。
在张居正的设想下,只要考成法能够顺利的实行,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